|
楼主 |
发表于 2011-6-9 02:54:03
|
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乐从先生 于 2011-6-9 02:57 编辑
版本二:
清明,微雨纷飞。花甲老人王森章率着家人在母亲朱金英墓前跪下:“娘,59年前,咱欠人家的那份情,已经还得差不多了,可是还有6位恩人没找到。如果你在天有灵,请你助我早日找到他们,有生之年我一定会了却你的心愿……”
王森章,祖籍画水镇黄田畈村。59年前,他随赴杭治病的母亲搬到杭州;59年后,为了偿还母亲的夙愿,他辗转于金华、东阳与义乌,苦寻当年为母亲治病而捐款的32位恩人。而寻找他们的唯一线索,就是一份珍藏了59年的名单。
一次捐助,留下一份名单
1951年,在金华公营被服厂上班的朱金英感觉身体每况愈下,经常发烧咳嗽,后来发展成肺病。由于没钱医治,病情日益严重。这年夏天,朱的背上又长了个痈,疼痛难忍的她经常在晚上睡觉时难以翻身。考虑到家境,朱金英悄悄辞职回到了义乌老家。可是几个月之后,朱的情况更加不堪,当地医生指出,只有到杭州动手术才能有转机。
此时的朱金英连吃饭都成问题,更不要说去看病了。此事被厂里的技术工人方培正(捐款人姓名以名单为准,下同)知道后,马上在厂里发起了为朱金英募捐的活动,32名职工一共捐了13.9万元(旧币)。
从方培正手中接过“救命钱”,朱金英感动得热泪长流。她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把这些钱还上。不久,她拖着病体来到厂里,欲了解捐款的工友们情况,意外地发现墙上黑板上,赫然写着为自己捐款的工友姓名和数额。她赶紧掏出笔记下了这份名单。
为了治病,朱金英当年就搬到了杭州。几年来,报答工友恩情的想法一直在心头盘旋。1958年,朱金英的病情恶化,她将已考上金华铁路学校的儿子王森章叫到身边:“儿啊,妈妈来日不多了,不过有件事你要记住,以后等你有条件时,一定要找到名单上的这些人,替妈妈把钱还给他们,感谢他们。”说着,她把一张黄色的名单交给了儿子。
时年15岁的王森章接过这份名单,握住母亲的手,含泪应承。
几经搬迁,名单失踪24载
1962年,王森章分配到杭州铁路站工作。一直记着母亲遗愿的他用一张小塑料壳把那张名单包了起来,紧紧地藏在贴身衣袋里。他知道,如果这份名单丢失的话,他就无法完成母亲的心愿了。其实,他很想早日完成这一任务,无奈生活艰难,有心无力。
在随后的数年里,王森章经历了几次搬迁——先是1963年的火灾,令他搬离住所;然后是1967年为成家做准备而搬迁;再是1975年和1976年两次搬迁;直到1986年单位“房改”,搬到了杭州闸口弄现在所居住的这套房子。
然而就在这一年,王森章无比懊恼地发现,母亲留给他的名单不翼而飞了!
名单去了哪里了?王森章百思不得其解,当年火灾都逃过了一劫;“文革”时清理东西,又留下了名单。20多年间,如何保存名单成了王森章的心病,他一会儿把它夹在书里,一会儿装在口袋里,有时放进箱子里,有时则放进衣柜的抽屉里……总之,每次看完名单,他都会转移存放场所,到最后他自己都记不清到底放在哪里了。
20多年间,王森章无时无刻都在想着“报恩”的事,可是他的生活始终捉襟见肘,每置办一样“财产”,都要节衣缩食数月还债:第一次搬家买了辆二手自行车,结果攒整钱一年才把买车的钱还上;结婚时借了100元钱,又让他勒紧裤带整整10个月才还清;女儿出生后,又借钱100元……养家糊口的负担越来越重,自己30元5角的工资每月又需给长辈5元。借钱、还钱,几乎贯穿了王森章20多年的生活。
现在,一家人住进了闸口弄30多平方米的“大房子”,生活终于安定了,条件逐步改善了,名单却失踪了,“这怎么对得起母亲呢?”王森章难过了很长一段时间,晚上常常梦见名单失而复得,开心得大笑不止,让蒙在鼓里的妻子一头雾水。
他泪流满面,一刻也坐不住,赶紧招呼儿子、儿媳、女儿、女婿,回家商讨此事。
到哪里寻找恩人?怎样归还这笔钱呢?当年被服厂职工捐的钱,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,只是13元9角。最后,王森樟决定归还1.39万元,也就是当初数额的1000倍。
几天后,王森樟怀揣名单,来到浙江电视台,请求帮助。
2010年2月2日,原金华被服厂职工金长明的女儿金菊仙,吃过晚饭,坐在电视机前,突然,一条新闻吸引了她。一位专程从杭州来金华寻找恩人的王先生,拿着一份珍藏59年的名单,准备把钱还给恩人们。
金菊仙惊讶地发现了父亲的名字,当年,父亲金长明捐了2000元钱(旧币)。金菊仙立即拨通电视台的电话,激动地说:“爸爸离开我们已经25年,我还会在电视上看见爸爸的名字,而且是以这样温暖的方式,让人感动。”
几天后,金华电视台重播了这个节目,坐在电视机前的吴忠新老人惊呆了,他怎么也没想到,当年的微薄之力,竟让朱金英的儿子牵挂一生。
傅冠求老人也看到这条新闻,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,将近六十年了,朱金英早已不在人世,她的儿子居然还记得当年的事情。
单巧英老人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,告诉她这个感人的故事,单巧英赶紧打电话到电视台,说:“我知道当年的情况,一定想办法帮你们一起找当年的工友。”
一场寻找当年工友的行动,就这样拉开了序幕。经过多方寻找,已故老人胡志元的女儿找到了,王锦松的女儿找到了,陈开云的女儿也找到了……让王森樟难过的是,32位工友中,如今,16位已经去世。
2010年2月6日,在金华市名流大酒家,原被服厂的几位工友,以及他们的儿女,相聚在一起,当年的毛头小伙子和扎着小辫子的姑娘们,已经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,大家十分感慨,泪眼矇眬。
王森樟举起酒杯,哽咽着说:“当年,是你们把这笔救命钱,捐给了我的母亲朱金英,她是带着工友们的温暖走的,她不孤单。今天,我代表母亲,深深地感谢你们。”说完,他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。
老人们想起当年的岁月,想起故去的工友,禁不住老泪纵横。王森樟将钱逐一还给到场的老人以及他们的儿女。
大家推来让去,最后一致决定,委托金华电视台把这笔钱捐助给社会上最困难、最需要帮助的人,让60年前的温暖接着传递下去。
(杨欣荐自《妇女》)+朱金灵分享到:
|
|